火爆出圈、带涨股票的B站宣传片《后浪》我们看懂了多少?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典林同学 Author DIANLIN
标题:“bilibili献给新一代的演讲,2020年5月4日”
末尾“署名页”
明确点出了诉求对象是“新一代”,时间是“2020年5月4日”。(1)这个时间节点的重要性在于,它不是历史上任何一个5月4日,但却又与历史上的任何一个5月4日产生关联,这段话语因此被嵌入到一个漫长的历史叙事之中,是对历史话语在“新时代”语境下针对“新一代”的挪用和重构。(2)整个话语的“表层讲述者”是B站这个在中国语境中生存和发展的商业主体,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B站以青年网络亚文化发家的历史渊源,似乎将其作为与青年对话的前台主体具有天然的正当性。(3)然而,在末尾的“署名页”后台主体浮现了出来,在这里,我们看到B站只是由新媒体平台和传统主流媒体相互嵌入所构成的“话语网络”中的一份子,这里出现的媒体既有严肃党报、带有左翼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倾向的通俗报刊和旗帜性网站,也有立场中间偏右的市场化报刊和网络新闻平台(相比前者,数量处于劣势),而B站被列于其他所有媒体之下,显示出一种意味深长的排序结构。这种署名方式恰恰反映了当下中国媒体场域结构和话语权分布结构,不同媒体主体之间权力互补关系,同时也说明了整个话语的立场底色和“深层讲述者”究竟是谁。
那些口口声声 “一代不如一代”的人
应该看看你们
就像我一样
“你们”是谁?“那些”否定你们的人是谁?“我”又是谁?第一段话明确界定了整个叙事所要塑造的几个主体身份及其关系:(1)通过艺术化的大字体呈现,明确把“你们”称为“后浪”,即这段视频的诉求对象——生活于这个“新时代”的“青年人”,但“你们”究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此刻尚不明确,但“正面积极”的总基调已定——你们并不是“那些人”口中“一代不如一代”的人。(2)“那些人”则是你们的对立面,同时也是我的对立面,“他们”并不看好你们,是一些只知否定而不知赞美的人(这一点会在后文对“你们”的赞美中凸显出来)。(3)“我”以男演员何冰所代表的50后、60后年长男性形象出现,我作为“前浪”,“看着你们”,肯定和赞美“你们”,与“那些人”对“你们”的态度截然不同。“我”和“你们”是一体的,成为“我们”,与作为“他们”的“那些人”形成对立的两极,“我们”和“他们”之间的势不两立昭然若揭。
我看着你们 满怀羡慕
人类积攒了几千年的财富
所有的知识、见识、智慧和艺术
像是专门为你们准备的礼物
科技繁荣 文化繁茂 城市繁华
现代文明的成果 被层层打开
可以尽情享用
从此段开始阐述“我”眼中的“你们”所处的是一个怎样的时代,以及“你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1)在视觉修辞上接连以外星探索、远景眺望和空中鸟瞰之类的全景构图铺陈,暗示“你们”是一代高瞻远瞩、有大局观、大气(这个词在后面会明确出现)的人。(2)以艺术化大字体关键词突出“我”很“羡慕”你们,原因在于身处这个时代的“你们”可以“尽情享用”人类所积累的“知识、见识、智慧和艺术”,以及由此而来的“现代文明的成果”——技术、文化和城市的繁荣。显然,这里渲染的是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光鲜亮丽的一面,在视觉修辞上呈现为以摩天楼和高科技(VR)与传统文化(汉字印刻)相结合的现代城市文明景观。(3)这种叙事产生了三种遮蔽效果:第一,作为默认的前提,“你们”被设定为处于城市文明之中,并作为这种文明的幸运儿享受着它所带来的酷(染发cosplay)、新奇(VR和“哇”)、知识(文化资源)和眼界(鸟瞰整个城市森林的全景视角),而那些不处于城市文明体系之中的青年显然已被排除在“你们”的行列之外,比如,数千万“留守少年”。第二,城市文明被叙述为一个现代资本和权力所着力打造的形象——炫酷、自由、整洁有序、繁荣、进步,而实际城市的复杂多面(除了CBD、酒吧、咖啡馆、公司,还有贫民区和“锈铁地带”)却被折叠不见,比如,那些与片中人物同龄但却生活在不同的城市空间中成万上亿的年轻打工者却并没有出现在讲述者所描述的“你们“所处的”城市文明“版图之中,而恰恰是这些不可见的“他们”成就了“我”口中的“你们”。第三,所谓“尽情享用”现代文明成果的说法,似乎给人一种这些资源都是“免费”且分配均等的,而至于这些技术成果和文化产出背后的资本逻辑却闭口不谈。所谓“尽情享用”显然只是一群人的“尽情享用”,条件是你必须恰好处于“我”所说的“城市文明”,且必须出生小康之家,手中“不差钱”。
自由学习一门语言 一门手艺 欣赏一部电影
去遥远的地方旅行
从小你们就在自由探索自己的兴趣
很多人在童年 就进入了不惑之年
不惑于自己喜欢什么 不喜欢什么
人与人之间的壁垒被打破
你们只凭相同的爱好
就能结交千万个值得干杯的朋友
你们拥有了
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利
选择的权利
这一段继续描述“你们”所处的时代给“你们”带来的种种好处,关键词是“自由”。(1)但这里的所谓“自由”被阐释为在网络科技、现代交通和娱乐产业的支撑下,借助网络技术所提供的“连接性”发现自身的兴趣,并在这种兴趣的驱动下对个人的自我提升和欲望满足,而不是现代法治文明意义上不受任何人剥夺的“自由权利”。换言之,这是一种去政治化后的商业主义话语的产物,即消费和进入资本游戏的“自由”。然而,基于前一段的前提设定,即便是这种消费主义意义上的个体“自由”,处于“城市文明”的体系之中并拥有体面阶层的家庭背景,依然是“你们”能够享受这种“自由”的前提。至于对绝大多数的“你们”来说,为了实现这种消费“自由”而在996的无限循环中付出的代价则在这个关于“自由”的叙事中毫无立足之地。(2)具有反讽意味的是,叙述者在这里把网络文化所带来的“儿童成人化”和“成人儿童化”现象(见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也纳入到这种“自由探索”的范畴而作为赞美的对象。“在童年就进入不惑之年”并不是一个值得庆祝的事情,恰恰相反,它标志着“你们”正是从出生即被全面纳入网络资本主义消费逻辑之中的一代人。这里网络本身与知识和一切疑惑的答案划上等号,一个不惑的一代人,当然也就无需追问、质疑、彷徨和不满。(3)至于所谓“人与人之间的壁垒被打破”当然是以B站为代表的网络平台资本主义逻辑所精心炮制的一个神话,它不仅抹杀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阶层与阶层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存在的巨大数字鸿沟,而且用网络消费主义的片面连接性遮蔽了人们为了实质性的社会目的而进行信息联结的不可能性。换言之,人和人之间的联结只能被安全地限定在以饭圈文化、朋友圈营销、协作创业、兴趣平台为表征的商业主义框架之中,而绝不可能有任何超越此框架的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公共表达和互动。人和人之间的联系在这里被界定为一种欲望、兴趣和商业利益所驱动的功利主义结合,而不是基于“公共善”(public good)或出于正义原则的道德动机而形成的自洽社群关系。(4)因此,所谓“选择的权利”恰恰是以已经被剔除在“选择”范围之外的“权利”的不被承认为前提的。
你所热爱的 就是你的生活
你们有幸 遇见这样的时代
但时代更有幸 遇见这样的你们
基于上述几段对“你们”所处时代的描述,此段正式明确提出“时代”主题,并再度确认“你们”和“时代”的关系。对“时代”和“你们”的双重片面化界定,在这里合二为一。 (1)显然,“我”以这个“时代”的创造者自居,断言能够生活在“我”为“你们”所创造的“时代”,是“你们”的幸运。换言之,“你们”应当感激而不是批评这个“时代”。(2)而所谓“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自然是要衔接下文对“你们”究竟应当是怎么样的一代人所做的期许。“你们”只有符合“我”所代表的“时代”对你们的这些期许,遇见“你们”才是“我”和这个“时代”的幸运。换言之,“时代”对“你们”的爱护、信任、接纳和赞许并不是无条件的,而这些条件是由“我”和“我”所创造的这个“时代”所设定的。作为“后浪”的“你们”表面看是主角,但“时代“之海的舞台和脚本却牢牢掌握在作为“前浪”的“我”的手中。
我看着你们 满怀敬意
向你们的专业态度致敬
你们正在把传统的 变成现代的
把经典的 变成流行的
把学术的 变成大众的
把民族的 变成世界的
你们把自己的热爱
变成了一个和成千上万的人
分享快乐的事业
“你们”究竟是或应当是一群什么样的人?第一个特征是“专业”。而所谓“专业”又是何意?(1)在视觉修辞上,这段叙述以多个“国漫”和传统文化元素呈现,这意味着作为倾心于B站“文化事业”的“你们”实际上承载着深厚的国族主义使命,超脱于这种正确性框架之外的“专业态度”是可疑的。(2)而“你们”出于“热爱”,借助网络平台和新的传播技术所进行的“分享快乐”(up主与鬼畜)的活动,之所以能成为一种“事业”,只有在满足这种国族主义需求的前提下,同时被纳入到“网红经济”的快乐生产流水线体系之中,才能成为可能。(3)于是,国族主义和商业主义成为界定“你们”是否“专业”的两个核心认证标准。“专业”被取消了这一概念本来固有的自洽性和自主性意涵,而被界定为权力和金钱的附庸。
向你们的自信致敬
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和否定
而内心强大的人 从不吝啬赞美和鼓励
向你们的大气致敬
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美美与共 和而不同
年轻的身体 容得下更多元的文化 审美 和价值观
“你们”的第二个特征是“自信”。(1)这种“自信”的主要表现在于作为“大气”的“君子”,“你们”是一群“内心强大”的人,“从不吝啬赞美和鼓励”。作为“你们”这些“优点”的反面,“嘲讽和否定”,或换言之,批评、批判,成为“弱小的人”才会有的“习惯”。在这里,肯定性思维与“自信”划上等号,而批判性思维成为它的反面。显而易见,“我”代表“时代”对“你们”是否“自信”进行了明确的界定。这里“我”的期许在于希望“你们”敢于做一个“自信”的人,对“时代”“不吝啬你们的赞美和鼓励“。否则,“你们”就有可能成为被“我”所痛斥的“小人”。(2)于是,体现批判意识的否定性思维被彻底否定,只有无条件的赞美和肯定成为“你们”不被归入“小人”之列的保证书。“年轻”的“你们”当然可以“容得下更多元的文化、审美和价值观”,但惟独不可以容忍那些敢于批评的“小人”,因为否定并不属于“我”所说的多元之列,这世上并不存在批评的自由。“时代”已经为“你们”设定了膜拜的权威和标准,“你们”只需跪地膜拜,大声赞美。质疑和否定已经从“你们”的词典里删除。(3)“我”希望“你们”彻底忘记这样的朴素道理:一个真正自信的人、群体、组织、民族、国家,是不惧怕批评的。相反,只有敢于对不合理的现状提出批评,我们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没有批判性思维,也就没有进步。“我”希望“你们”不要记住这样的历史教训: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伟大的发明创造、社会革新,都是批评和批判的产物。如果爱因斯坦不敢颠覆牛顿的力学体系,也就不会有相对论。如果改革开放的伟大设计师邓公没有勇气发起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对“极左”路线进行批判和纠正,也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和中国自强世界民族之林的今天。请“你们”彻底忘记:“你们”之所以生活在今天的世界之中,恰恰是因为前人并没有真的把一生都用来赞美和肯定,而是也曾有过敢于否定和敢于批判的年纪。
有一天我终于发现
不只是我们在教你们如何生活
你们也在启发我们 怎样去更好的生活
那些抱怨“一代不如一代的人”
应该看看你们
就像我一样
“我”和“你们”终于在“你们”满足了以上所有的期许之后在这个“时代”合二为一。“我”甚至愿意放低姿态承认“你们”在很多方面也有比“我”更聪明的时候。以我们之间的契约之名,“我”愿意和“你们”一起反对那些“抱怨”、唱衰、批评的“你们”的人——那些不懂得“赞美”的“小人”。
我看着你们 满怀感激
因为你们 这个世界会更喜欢中国
因为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
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
因为你们 这世上的小说 电影 音乐中表现的青春
不再是忧伤 迷茫
而是善良 勇敢 无私 无所畏惧
是心里有火 眼里有光
到此为止,在“你们”满足了“我”的所有期许而成为“我”所希望看到的“新一代”之后,“我”甚至不会吝啬对“你们”的感激之情。(1)在这里,“我”成为“国家”的化身。“你们”所做的一切充满“火”和“光”的努力,成为“我”,也就是“国家”的面子。(2)“我”(时代-国家)与“你们”(经过高度选择性过滤之后的新时代的新一代青年人)之间进行的这场对话的意图也在这里浮出水面:“我”是“你们”发光的终极理由,希望“你们”活成“我”所期望的一代人,对“我”充满感恩,用赞美成为紧随“前浪”的最忠实的“后浪”,并用“你们”粉红的正能量告诉世界“我”是谁。
不用活成我们想象中的样子
我们这一代的想象力
不足以想象你们的未来
如果你们依然需要我们的祝福
那么
奔涌吧 后浪
我们在同一条奔涌的河流
以祈使句的直接呼吁方式对整个对话进行总结。(1)尽管“我”说“不用活成我们想象中的样子”,但请“你们”千万不要当真。难道在这场对话之后,“你们”还看不出来吗,“我”所希望的就是要你们“活成我们想象中的样子”:无条件地感恩“时代”,热爱“我”。(2)无论“你们”怎么“奔涌”,“你们”都跳不出“我们”所在的这条共同的“河流”,尽管“你们”中的每个人并不可能和“我”一样在这条河上的豪华游轮的头等舱,哪怕还有很多人某个时刻因为“时代”的一粒灰尘而即将溺毙于某个不知名的支流旁的阴沟里呢。(3)当然,正如前文所分析的那样,那些被大河大浪淹没的人甚至连属于“你们”行列的资格都没有。“后浪”里那些连一朵浪花都扑腾不起来的人自然也是就不属于这个“时代-国家”所期许的对象了。(4)最后,B站的自我公关行为以极其醒目的方式呈现出来。1.3亿的用户统计数字以“铁的事实”不可置疑的客观性为自己代言这一代年轻人提供了天然的合法性。“表达自我、拥抱世界”的口号呼应了整个平台商业主义逻辑所凸显的局限在消费和兴趣共享范围内的狭隘个人主义意识形态。而倘若把B站联合其他商业平台所策划的这起公关宣传行为作为一个整体嵌入到当前特定的历史情势之中来看,这显然是一起极具投机性的商业政治行为艺术。
最后,以鲁迅先生的话来结束我们的分析:
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真,自然是不容易的。譬如态度,就不容易真,讲演时候就不是我的真态度,因为我对朋友,孩子说话时候的态度是不这样的。但总可以说些较真的话,发些较真的声音。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
END
本文原载于公众号“典林同学”,感谢作者与“典林同学”公众号授权海螺转载。未经许可,请勿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公号立场。
本期编辑 | 李晓筱
推荐阅读
2020-5-2
2020-4-14
2020-4-6